作者:中國水產學會科學放魚科普專家團隊
農業農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照以上規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原生種,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原則上不應支持物種跨水係放流,特別是鯉、鯽等地方品種較多的種類,隻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種。
一、外來種
外來物種是指在某地區或生態係統無天然分布、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引入的物種,其中來自國際間的稱為國外外來物種,來自同一國家不同流域或區域的稱為區域外來物種。與外來種相對應的是土著種或稱本地種。外來物種的主要危害是影響農漁業生產,競爭排斥原生物種,降低生物多樣性,導致生態失衡或引發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類等。不科學的放生和隨意丟棄,可能造成外來水生物種的大規模入侵,給我國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從而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的規定,未經允許放生外來物種是違法行為。
(一)常見的國外外來物種及其危害
據不完全統計,為了養殖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自1957年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以來,我國已從國外引進外來養殖水生物種約150種。此外,隨著休閑與觀賞漁業的發展,已知超過500種國外觀賞魚類被大量引進到國內。目前,國內養殖的觀賞魚除極少數本土原生觀賞魚外,其他均為國外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進入我國的水域生態係統,有可能對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目前我國常見的外來水生生物物種包括:紅耳彩龜、美洲牛蛙、革胡子鯰、短蓋巨脂鯉、納氏臀點脂鯉、克氏原螯蝦、福壽螺、清道夫、羅非魚、雀鱔、食蚊魚、露斯塔野鯪、鏡鯉、鱷龜、鳳眼蓮、低眼無齒魚芒、雲斑尖塘鱧、虹鱒、大口黑鱸、眼斑擬石首魚、斑點叉尾鮰、匙吻鱘、雜交鱘、太陽魚等等。
1.紅耳彩龜(紅耳龜、巴西龜)。原產於北美洲,作為觀賞龜類引入我國。由於其適應性強、食性廣,一旦流入江河,將大量捕食小型魚、貝和蛙類的卵及蝌蚪,掠奪其他生物特別是本土龜類的生存資源,使其生存受到打擊不利影響。同時紅耳彩龜也是疾病傳播的媒介,影響人類健康和水生動物生存。由於其價格低廉,經常被不知情的群眾買來放生。2015年6月近萬隻巴西龜被福州市民放生閩江,當地漁業執法部門不得不組織捕撈漁船全力追捕巴西龜。
圖1.紅耳彩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2.美洲牛蛙(美國青蛙)。牛蛙原產於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是一種大型食用蛙,1959年引入我國。由於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於入侵和擴散,從而威脅本土水生生物生存。此外,其攜帶的蛙壺菌是導致兩棲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
圖2. 美洲牛蛙(Rana catesbeiana)
3.革胡子鯰(埃及塘虱)。革胡子鯰於1981年11月從埃及引進,其形態與我國南方產的胡子鯰相似。由於個體大、生長快、易繁殖、適應性強、耐低氧、抗低溫,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形成優勢種,可通過捕食和競爭對本地水生生物造成威脅。
圖3. 革胡子鯰(Clarias lazera)
4.短蓋肥脂鯉(淡水白鯧)。短蓋肥脂鯉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形似食人鯧(納氏臀點脂鯉),但口裂較小。淡水白鯧在華南地區的自然水體有分布,可通過捕食和食物競爭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破壞生物多樣性。該物種對水溫要求較高,低於7℃時就開始死亡,在北方自然水體裏不能越冬。
圖4. 短蓋肥脂鯉(Piaractus brachypomus)
5.納氏臀點脂鯉(食人魚、食人鯧)。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外觀與淡水白鯧相似,區別是下顎明顯突出,口裂較大。食人鯧對人類具有攻擊性,是典型的高危外來魚類。近年來,廣西乃至國內不少江河均有發現食人魚的報道見諸報端,但經鑒定後基本都是短蓋肥脂鯉。與淡水白鯧不同,食人鯧類非常畏寒,在水溫20℃以下便會死亡,考慮到我國即使是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氣溫也能達到20℃以下,食人鯧在國內自然水域越冬的可能性不大。
圖5. 納氏臀點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
6.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原產於北美洲,抗逆性強,繁衍速度塊,能在各種水體中生存,是優良的養殖品種。克氏原螯蝦喜歡穴居,擅長打洞,會導致部分梯田地區灌溉用水的流失,已在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定危害。
圖6.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
7.福壽螺(蘋果螺)。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上世紀80年代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引入我國進行養殖,但由於口感不好且攜帶人獸共患的寄生蟲,而被棄養並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泛濫成災。福壽螺食量大,可造成水稻等水生植物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圖7.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
8.清道夫(下口鯰、吸盤魚、琵琶魚)。實際可能包括野翼甲鯰、豹紋翼甲鯰等多個種類。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作為熱帶魚養殖中的“水中清潔工”引進。清道夫天敵少、繁殖力強,不僅刮食藻類,還能吞噬魚卵和魚苗,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繁殖生長。目前,在長江以南部分河流已有發現,該魚已對珠江流域部分水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圖8.1 野翼甲鯰(Pterygoplichthys disjunctivus)
圖8.2 豹紋翼甲鯰(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9.羅非魚(非洲鯽魚)。包括麗魚科口孵羅非魚屬、帚齒羅非魚屬和切非鯽屬的多個種類,我國最常見的包括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伽利略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以及經雜交改良後的品種。原產於非洲和中東,喜高溫、耐低氧,海、淡水中均能生活,雜食性,搶食力強,生長迅速,現已廣泛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引進,是聯合國推薦養殖的優質水產養殖品種。羅非魚對於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主要緣於其迅速的繁殖速度和大量的種群數量,導致水體內魚類品種過於單一,擠占其他魚種生存空間,打破原本的生態平衡。在南方部分水域,羅非魚已成為優勢種。
圖9.1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
圖9.2齊氏羅非魚(Tilapia zillii)
圖9.3奧利亞羅非魚(Oreochromis aureus)
圖9.4伽利略羅非魚(Sarotherodon galilaeus)
圖9.5莫桑比克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10.雀鱔。原產於美洲地區,包括眼斑雀鱔、鱷雀鱔、長吻雀鱔等7個種類,目前我國引入比較常見的是鱷雀鱔和眼斑雀鱔,自然水域最常見的是鱷雀鱔。由於鱷雀鱔其生性凶猛,生存能力強,若以外來入侵物種的形式生存在新的環境下,將會對漁業生產和水生生態係統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需要注意是該魚卵有劇毒,肉可以食用但加工略為困難。目前已在全國部分城市的內河和公園湖泊發現鱷雀鱔,經調查多是市民不願飼養後丟棄或放生導致。
圖10.1鱷雀鱔(Atractosteus spatula)
圖10.2眼斑雀鱔(Lepisosteus oculatus)
11.食蚊魚(柳條魚、大肚魚)。原產於中、北美洲。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耐汙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作滅蚊用途。因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爭,破壞生態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在華南人類活動區,食蚊魚已通過競爭取代了本地的鱂科魚類,甚至影響當地蛙類、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生存。
圖11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
12.麥瑞加拉鯪(孟加拉鯪、紅眼鯪、麥鯪、印度鯪)。原產於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我國,生長迅速,個體大,目前主要作為肉食性魚類的餌料魚養殖。在珠江和長江水係均較常見,對鯪等本土種的威脅較大。
圖12麥瑞加拉鯪(Cirrhinus mrigala)
13.露斯塔野鯪(南亞野鯪、泰國野鯪)。原產於南亞,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養殖。其食性較廣,搶食能力強,繁殖力強,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容易搶占本地土著魚種的生態資源,擠占其他魚種生存空間。
圖13露斯塔野鯪(Labeo rohita)
14.鏡鯉。原產於歐洲,包括德國鏡鯉、散鱗鏡鯉、烏克蘭鱗鯉以及其他經雜交改良後的品種,目前已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推廣養殖。進入自然水域,可能占據本地鯉的生態位,並對本地鯉造成遺傳侵蝕。
圖14 散鱗鏡鯉(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
15.雲斑尖塘鱧(筍殼魚)。原產於東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目前在海南島和廣東部分地區有分布。是凶猛的捕食動物,在養殖水域對魚苗和蝦苗危害較大。在自然水域,也會影響本土種的生存。
圖15 雲斑尖塘鱧(Oxyeleotris marmorata)
16.馬那瓜麗體魚(花身副麗魚)。原產於中美洲,又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麗羅非魚,最初作為養殖種引進我國。在海南島分布較廣泛,攝食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強,對本土物種威脅較大。
圖16馬那瓜麗體魚(Parachromis managuensis)
17.德州豹(德克薩斯魚、綠巨人)。原產於北美洲,原作為觀賞魚引進我國。屬肉食性凶猛魚類,體格強壯,領地意識強,容易攻擊和吞食其他小型魚類。目前在珠江流域和海南島屢有發現。
圖17匠麗體魚(Herichthys carpintis)
18.線鱧(泰國鱧)。原產於東南亞國家。由於具有耐低氧、耐汙能力強、生長快、易逃逸、護幼等特點,其對鹽度的耐受能力比斑鱧強,導致其較易在天然水域擴散。目前已在珠江流域部分水係發現自然種群。
圖18線鱧(Channa striata)
19.短頭梭鲃(大鱗鲃)。原產於中亞裏海地區,2003年引入我國,並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已在多地開展養殖。具有適溫廣、耐低溫、耐低氧、耐鹽堿等特性,易在自然水域生存。其入侵的主要危害是與土著魚類競爭食物與棲息地,特別是鹽堿水域的土著魚類,目前已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部分天然水域有捕獲記錄。
圖19 短頭梭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
20.鱷龜。原產於中美洲和北美洲,包括大鱷龜(真鱷龜)和小鱷龜(擬鱷龜)兩種。作為觀賞及食用動物被引進,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飼養。其生長迅速,生性凶猛,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缺乏天敵,一旦放生野外,將對本地水生動物構成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危害巨大。
圖20.1 小鱷龜(Chelydra serpentina)
圖20.2 大鱷龜(Macrochelys temminckii)
21.佛羅裏達鱉(美國山瑞鱉、珍珠鱉)。原產於美國,現已引進我國在多地開展養殖。由於養殖逃逸和隨意放生等原因,加之其環境適應能力和繁殖力較強,近幾年來在各地不斷有捕獲報道。在自然水體可能占據本土鱉類的生態類,並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圖21 佛羅裏達鱉(Apalone ferox)
22.鳳眼蓮(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養殖,現已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滋生為雜草。繁殖能力極強,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便快速生長,並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製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
圖22 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
23. 條紋鯪脂鯉(巴西鯛、小口脂鯉)。原產於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1996年作為食用魚由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引進我國,並於1998年人工繁殖成功。具有對環境適應能力強、食性雜、耐低氧、不耐低溫等特點,故在我國南方天然水域均存在一定的入侵風險,目前在已在廣東、廣西等部分河流和水庫有種群分布,在河流下遊流速較緩處較多。主要危害是與本地土著魚形成食物與空間的競爭。
圖23 條紋鯪脂鯉(Prochilodus lineatus)
24.虹鱒。原產於北美。肉食性魚類,性凶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作為食用魚被引進國內,現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養殖。由於其具掠食性,可能占據本地鮭科魚類的生態位,也會捕食其它魚類,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目前已在黃河上遊多次發現。
圖24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25.大口黑鱸(加州鱸)。原產於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並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目前華中、華南等地養殖量較大。典型肉食性魚類,掠食性強,攝食量大,喜捕食小魚蝦。生長較快,目前在江河中垂釣所獲最大個體重10公斤以上。大口黑鱸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可吞食其他魚類受精卵和幼魚,抑製其他魚類種群數量增長,從而帶來嚴重影響。
圖25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
26.眼斑擬石首魚(美國紅魚)。原產於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水域。生長迅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為廣溫廣鹽性魚類,食性廣泛,對餌料要求不高。我國於1991年開始引進並進行繁殖,養殖範圍由南至北不斷擴大。由於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部分沿海灘塗、磯礁、防波堤等地方均有釣獲,2010年在象山漁山島曾釣到一條重達26公斤的美國紅魚。因其生存能力強,並捕食本地魚類,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圖26 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
27.斑點叉尾鮰(溝鯰)。原產於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並取得養殖、繁殖的成功,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人工養殖已形成較大規模。耐低氧,對水體的酸堿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廣,偏肉食性。由於其適應範圍廣,一旦進入自然水域並建立種群,可能占據本地鯰等魚類的生態位,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
圖27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
28.匙吻鱘(鴨嘴魚)。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河。適溫範圍廣,濾食性,生長速度快。我國1988年引進,現已成功地人工育苗並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推廣養殖。由於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江蘇、浙江、湖北、陝西、安徽等地方的江河、湖泊屢有捕獲。
圖28 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
29.雜交鱘。包括多種鱘魚的雜交後代,常見的有小雜(以小體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西雜(以西伯利亞鱘為父本,史氏鱘為母本)、大雜(以史氏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由於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寧夏、四川、浙江、青島、陝西、湖北等地方的江河、水庫、湖泊屢有發現。
圖29.1雜交鱘(小雜)(Huso huso㗁cipenser ruthenus)
圖29.2 雜交鱘(西雜)(Acipenser baerii㗁cipenser schrencki)
圖29.3 雜交鱘(大雜)(Huso huso㗁cipenser schrencki)
30.太陽魚。包括藍鰓太陽魚、綠太陽魚等太陽魚屬品種及其雜交後代,我國1987年從美國引進,目前已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開展養殖。該品種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該魚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和破壞性,近年來在多地河流屢有發現。在錢塘江水係曾多次捕到藍鰓太陽魚,2015年在大別山區淠河流域發現存在較大的綠太陽魚野外群體。
圖30.1 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
圖30.2 綠太陽魚(Lepomis cyanellus)
(二)區域外來物種及其危害
除國外外來物種外,不同流域和水係間引種的外來種均屬於區域外來物種。為了養殖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許多生產性狀優良的物種被移植或引入其他非原產地區域。例如團頭魴原產於長江中下遊的通江湖泊,屬棲息於靜水中的物種,現已被引入全國多個省市開展養殖,甚至在江河中開展增殖放流。丁鱥和梭鱸原隻產於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現已被移植到新疆以外的多個省市開展養殖,並在自然水體多次被發現。
圖31 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圖32 丁鱥(Tinca tinca)
圖33 梭鱸(Sander lucioperca)
區域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影響也是比較突出的。我國南方本地產魚類,如“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鱅)被引進到西北和西南部高海拔水域,這些物種以及隨這些物種的引進而帶入的小型雜魚(蝦虎魚、麥穗魚等)所引起的災難並不亞於國外的物種所引起的災難。鱅在雲南杞麓湖和星雲湖的養殖,導致當地大頭鯉數量急劇減少,現在不得不依靠人工培育。70年代末,為促進經濟發展滇池引入銀魚,幾年時間銀魚成為滇池中的絕對優勢魚種,而滇池土著魚類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從額爾齊斯河引入的河鱸曾導致新疆博斯騰湖中的新疆大頭魚的瀕臨滅絕。
圖34 鱅(Aristichthys nobilis)
圖35 河鱸(Perca fluviatilis)
此外,由於我國內陸水域的魚類和兩棲爬行類大都存在地理種群(即地理上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放流物種的親本應來源於放流水域原產地,即“哪裏來哪裏放”原則,放流的地理種群不宜混雜。河蟹在我國不同水係已通過長期演化形成長江、遼河、甌江、閩江等不同種群,有不同的形態表型和特征,這是長期自然選擇和進化的結果。但是,近20年來,河蟹增養殖在我國發展很快,由於苗種北運南調和盲目移植,已引起河蟹不同水係間種質混雜和性狀衰退。
圖36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基於基因組水平的研究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推測可能高達8個物種,這些物種與水係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及錢塘江等水係流域。對於目前的增殖放流,有專家建議加強遺傳篩查,要特別注意根據不同物種的原產地分布,在相應的流域進行放流,要避免遠緣雜交導致種群衰退,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流放。
圖37 大鯢(Andrias davidianus)潛在的遺傳單元(引自Yan等,2018)
二、改良種
(一)定義
改良種是指利用選育、雜交或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人工遺傳改良品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他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選育種是指通過多代人工選育,主要遺傳性狀具備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並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群體。雜交種是指利用特定性狀並穩定遺傳的不同種、種群或品種(品係)之間的雜交產生的具有雜交優勢的子一代群體。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是指通過染色體操作、性別控製、轉基因等技術培育出的遺傳性狀穩定、經濟性狀優良的品種。
(二)危害
改良種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影響生物遺傳多樣性,造成相關物種種質混雜,種群退化,影響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國現有的鯉魚種群、品種之間,由於不加節製的雜交,雜交後代混入天然水域,造成了我國鯉魚種質的混雜,在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已很難找到不受遺傳汙染的鯉魚原種。這種情況不僅對於鯉野生種群的保護不利,影響水生態係統的穩定,也會導致優良種質資源的喪失,影響漁業生產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38 不同水係的鯉魚(Cyprinus carpio)地方品種
(三)常見的改良種
改良種主要是通過國家水產新品種審定的選育種和雜交種,以及生產上使用的其他改良種。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常見的改良種主要包括建鯉、福瑞鯉、超級鯉、異育銀鯽、中國對蝦“黃海3號”、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長豐鰱、全雄黃顙魚、團頭魴“浦江1號”、湘雲鯽、鬆浦鏡鯉、彭澤鯽、雜交鱧、台灣泥鰍等等。
圖39 建鯉(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圖40 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圖41 台灣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Taiwan)
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金魚、錦鯉等觀賞魚也屬於選育種,不能投放到開放性水體。
圖42 錦鯉(Cyprinus carpio var.)
圖43 金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中國水產學會科學放魚科普專家團隊由中國水產學會於2022年9月23日批準成立,是一個由科研工作者和水生生物愛好者自發組成的科普隊伍。團隊的主要宗旨是科學普及水生生物知識,規範引導社會大眾放流(放生)。該篇文章由該團隊所有成員和有關專家共同完成。
來源: 光明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